他首先是农民,其次才是作家

农业分类信息网(qiu-wang.com)以下是农业人物为大家提供的他首先是农民,其次才是作家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乡土作家王克臣在迅风书屋

  王克臣1956年,从乡下考入北京第48中学。初中毕业被保送本校高中。他曾信誓旦旦地说:“从迈进中学校门的那一刻,就瞄准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将来当作家!”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1962年高考,原本在全校出了名的高材生,却名落孙山。谜底至今未被揭开,王克臣微微一笑:不揭也罢!

  王克臣毅然回到乡下,学说《红旗谱》中朱老忠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出水才看两脚泥!”

  回到故乡,他一天也不肯停歇,从跟车拉墒打砘子开始,到 打墙脱坯拔麦子砍高粱,顶风冒雨,不怕疲劳,急急匆匆,忙忙活活,早出晚归,推碾子拉磨。几十年的农村生活,把王克臣历练成一条结结实实的庄稼汉子。同农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他眷恋农村,热爱农民,他决心走赵树理、柳青之路,把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写农民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写农民的心里话,做农民的代言人。

  在漫长的文学之路上,王克臣从不好高骛远,而是扎扎实实,像农民耕种土地,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

  读书,先从历史小故事读起,其次是在国内享有定评的的现代作家,最后,才是古今中外名家名著。在写作上,则更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给报纸写消息、通讯、特写开始,直到为报纸副刊写散文、随笔、文艺短评、报告文学,最后,才进入小说创作。在接连发表了144篇中短篇小说之后的2005年——2014年,9年间,创作了《风雨故园》 和《寒凝大地》长篇小说姊妹卷。

  王克臣就像苦耕农民,他深信人勤地不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从不投机取巧,取悦于人。他写通讯得奖,写报告文学得奖,即使写“读者来信”,也字斟句酌。有一封“读者来信”,寄给《人民日报》,竟然被刊登在第一版上,经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纸摘要”的广播,闯入白山黑水之间,传遍长江大河之南。他在199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心曲》,是顺义第一本文学作品集,奠定了潮白河乡土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当年,就参加北京市第三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与上海书市展出。年逾耳之年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风雨故园》获第8届全国文化大采风“长篇小说金奖”、北京市首届“苍生杯特等奖”、顺义区首届“潮白河杯一等奖”;《寒凝大地》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长篇小说金奖、“首届浩然文学奖”。王克臣还获得过“全国百姓金口碑”、“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与顺义区仁和镇“人民作家”等荣誉称号。1992年加入北京作协,2007年加入中国作协,圆了他的作家梦。

  然而,在这些奖项和荣誉面前,每与促膝倾谈,他便嘿嘿一笑:“我首先是个农民,其次才是作家。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意义不大。作家总要靠作品说事。读者阅读作品,才不管你是否获过茅奖诺奖。托尔斯泰、鲁迅并没有获得过诺奖;浩然、刘绍棠也没有获得过茅奖。可是,他们的作品,照样在民间流传,怪哉!其实,哪怕是地摊文学、草根文学,只要写得好,读者照样喜欢。”

  王克臣由于长期扎根农村,融于农民,而不是虚张声势地紧跟形势,天花乱坠地做做样子;或者支吾其词地贯彻精神,蜻蜓点水地“体验生活”,更不为察言观色地唐塞上司,敷衍了事地应付差事。因而,他的作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带着体温和心跳的乡音,微言大义,真诚质朴;是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带着庄稼与青草的芬芳,生动鲜活,清新自然,受到农村读者的欢迎。短篇小说集《心曲》、报告文学集《潮白河儿女》、长篇小说《风雨故园》与《寒凝大地》初版本,很快告罄,不得不再版发行,就是最好的明证。

  王克臣常说:“我平生愚钝,不会吆喝,更没本事炒作。我的几本小书,注定既成不了畅销书,也赚不到金钱。只要大叔大婶兄弟姐妹喜欢,即使白送,我也高兴!”

  在市场澎湃的大背景下,王克臣却从不心动,耐住寂寞,不畏艰辛,在文学山崖上艰难攀登。所以然者何?他郑重回答:“文学,起初确实是个人爱好,可是,日久天长泡在文学里,渐渐便产生了一种担当意识、服务精神和赤子情怀,把文学创作看成一项严肃的事业。上承经典,下接地气,为人民写出喜闻乐见的好故事,塑造可供效法的好人物,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人的灵魂。”

  王克臣具有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像孺子牛耕地一样,不用扬鞭自奋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坚忍韧长、埋头苦干。从小说集《心曲》开始,至长篇小说《风雨故园》《寒凝大地》9本书,一直将他的读者群设定为农民。因此,他总是使自己的创作,适应农民的文化程度与欣赏习惯,努力追求通俗、易懂、朴素、耐看,语言精炼,韵味清新。这既是他朴素的追求,又是他高远的目标。

责任编辑:高雅

上面就是农业人物为大家带来的:他首先是农民,其次才是作家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的相关信息请关注农业人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