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辽宁彰武章古台阿尔乡林场护林员李东魁

农业分类信息网(qiu-wang.com)以下是农业人物为大家提供的记辽宁彰武章古台阿尔乡林场护林员李东魁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华社沈阳1月10日电题:一个人的“朝圣”——记辽宁彰武章古台阿尔乡林场护林员李东魁

  新华社记者于力、彭卓、张逸飞

  碧云天,黄沙地,西风紧。

  章古台上,松涛阵阵,人语鸟鸣。一林之隔,沙幕肆虐,蓄势进犯。

  几公里外,是上世纪50年代被专家预测“被沙漠吞没”的辽西北彰武县。如今,这个本应“消失”的关外小城依然屹立,“楼兰古城”的悲剧命运并未重演。

  在这条与沙搏斗、根植绿色的道路上,一抹身影始终在前行。这位忠实的护林员,以30年的寂寞,守卫着松林蓝天。

  半生寂寥:一间茅屋,一匹老马,一方硬汉守护万亩松林

  他黑,干瘦,一身协警服旧旧的,有些脏。岁月的风沙在清癯的脸上,刻下一道道深纹。

  挎着军水壶,身背一把砍柴刀,骑行一匹枣红马。对于护林员李东魁,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阿尔乡护林点,是拼搏近一生的战场。

  章古台林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漠东南风口,与漫天黄沙毗邻。“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彰武县20世纪以来,“无风沙三尺,有风沙一丈”,每年20多次、大于5米/秒的沙风遮云蔽日、掩埋人迹。粮食亩产锐减,农田村庄一步步被流沙包围、蚕食、吞没,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上世纪50年代,这个曾经水草丰美、人丁兴旺的关外府镇,被治沙专家判了“死刑”——彰武县不适宜人类居住,辽西北边境小城应整体搬迁。

  为加固科尔沁风沙南侵的屏障,1987年从部队复员退伍的李东魁,被分配到章古台林场阿尔乡护林点做护林员。在这个四处都是沙坨子地,不通电、不供水的大风口,护林点起初是一处地窖,没有油毡纸和石棉瓦,房顶只盖着一块彩条布,屋内透风漏雨、四季潮湿,墙角霉斑渍渍。林区远隔人烟,购置生活用品和粮食蔬菜,要去5公里外的集市,冬季大雪封山几个月都见不到人影,几乎与世隔绝。

  艰难的生存环境,吓退了同批分来的3名护林员。只有倔强的李东魁咬着牙,留了下来。

  “我也曾经动摇过,行李都收拾好了,可临走时又打消了念头,一股耻辱感也涌了上来。”李东魁说:“士兵逃离自己的阵地,这不是逃兵的行为吗?”

  李东魁从小在这片沙地上长大,对当年沙进人退的场景记忆犹新。“我的父亲也曾是一名林场工人,也曾与风沙殊死搏斗。我有责任保护这片樟子松林不受任何侵犯!”

  就这样,他一个人巡逻、一个人挑水、一个人做饭,与马为伴、与林为伍、以山为家,在山上盖起茅屋、打下水井、踱步林间,犹如深扎沙地的樟子松,在荒凉之地默默坚守。

  时光如梭,陪在身边的老马已经换了一匹又一匹,安家山林的李东魁却始终如一:每天至少巡山13个小时,防火期遇到大风天气,则24小时不眠值守。累了,就靠在树下打个盹;饿了,掏出干粮就凉水吃几口;闷了,就站在沙坨子上喊几声,唱一唱记忆里那些深入骨髓的军歌。在他的守护下,30年来,护林场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近万亩郁葱苍翠的樟子松林,成为阻沙南侵的天然屏障。

  林场的日子是清贫的。由于经济困难,林场对护林员以耕地替发工资。中级职称的李东魁,分到32亩沙坨地,即使是好年景,一年的收成也不足八千元。可这个一心扑在林场的汉子,30年来从未有过休息日,连续十几年没有回家过团圆年,家里的几亩薄田全靠妻子照料,甚至女儿出嫁时都没能送亲。每逢万家灯火团圆时,独自站在旷野里的李东魁,听闻寒风呜鸣穿林打叶,心中满是对父母妻儿的愧疚。

  从青葱岁月,到天命之时。大山深处,他卓然独立,始终前行。

责任编辑:梁冰清

上面就是农业人物为大家带来的:记辽宁彰武章古台阿尔乡林场护林员李东魁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的相关信息请关注农业人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