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熊化国:一片丹心在丹渠

农业分类信息网(qiu-wang.com)以下是农业人物为大家提供的“中国好人”熊化国:一片丹心在丹渠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几个月前,59岁的熊化国“退居二线”,从湖北省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调任襄阳市水利局调研员。他用12年的时间,在素有“旱包子”之称的鄂北岗地,盘活了滋润190万亩土地的引丹渠,让鄂北人民不再为水发慌,吃上了生态饭。

  “困难再大,也要让引丹工程活起来”

  “一渠清水映彩岸,百里花香醉绿岗”。如今的引丹渠,寸土不闲、见缝插绿,樱花、银杏、广玉兰、香樟……沿引丹渠两岸,3500亩荒坡上栽下97万株新绿。1974年竣工的引丹渠是一项援引丹江口水库水源,人工开挖,集引提蓄相结合的综合功能灌区的大型工程,被誉为鄂北“红旗渠”。

  但在2005年,熊化国受命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时,设计灌溉面积210万亩的引丹渠,由于年久失修、渠道淤塞,仅能灌溉不到100万亩的农田,五干渠长达20年没有通水,三干渠8年无水可用,引丹管理局的工作也一度陷入困境。

  “哪怕困难再大,我也要让沉寂的引丹工程重新活起来!”熊化国说,在就任局长的第一天,面对已有半年没发工资的500多名员工,他如此承诺。

  接下来的几天,熊化国一口气跑遍了干支渠的角角落落,分别召集老同志、在职干部、年轻人、涉渠群众代表开“群英会”,向大伙儿问计策。

  “水渠哪里有弯有拐、哪里有淤塞有溃口,甚至哪里有老鼠洞,熊化国都知道。”老河口市原政协主席李守成说,熊化国在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分管水利时,就经常穿一双胶鞋、拿一把铁锹、背一床席子,沿水渠查看,走到哪儿在哪儿歇。

  熊化国抓住国家大兴水利建设的好时机,下武汉、进北京、争资金。当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便在引丹灌区正式实施。

  “干水利就得有股子傻劲儿”

  作为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引丹渠,当年曾让以瘪粒玉米、干巴红薯为食的鄂北岗地群众,吃上了白米饭和精面馍,堪称“生命之渠”。但由于当年修的是土渠,许多干渠和支渠的护坡不断崩塌,渠道被淤泥堵塞。

  “关键时刻群众用不上水,‘生命之渠’就失去了意义。”熊化国说,他开始带领工程队进行渠道疏浚。“趁农闲季节,打突击战,一个河段一个河段地攻关。”为了不耽误农时,工程常在冬季或者夏收秋种的间隙进行。

  2009年3月,引丹三干渠有一大段年久失修,难以保证灌区正常送水。为在农忙灌溉前完成渠道护坡,51岁的熊化国率200人的队伍住羊棚、打地铺赶工期。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十几摄氏度,大伙儿顶着凛冽的寒风,闻着羊粪的膻臭味苦干了33天。这期间,8个人冻病回家,熊化国也被冻成了气管炎,但他始终坚守在工地,直至工程完工。

  如今,引丹渠总干渠的护坡已全部硬化,河道内再无淤泥沉底,一、二、三干渠已全部硬化,四、五干渠硬化工程正在施工。引丹渠的灌溉面积已超过190万亩。

  在引丹渠两岸,熊化国带着干部职工仅仅用了125天,便将荒了44年的土地“填满”了色彩,栽植苗木97万株,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丹渠速度”。

  “干水利就得有股子傻劲儿,不然出不了成绩。”说起疏浚渠道和“绿满引丹”的一次次“大会战”,熊化国言语质朴。为了不耽误“大会战”,他在妻子丧事后的第五天就住到了工地上。

  在工程中,他为饮水难的村子无偿架蓄水池,引自来水,为行路难的村子修好水泥路。灌区的老百姓,他见到谁都能叫得出名字。

  盘活水资源,做足水文章

  “引丹渠除了灌溉,还有很多以水为媒的资源可利用,当时都没人管,浪费了。”熊化国说,他随后又谋划开发小水电、建设生态引丹渠,拉开了盘活水资源、做足水文章的大幕。

  之后的5年间,南水北调清泉沟补偿与饮水安全补偿、农村电站增效扩容改造等项目相继实施,黄庄电站、李岗电站、大张楼电站等9个新电站顺利落成,两个老电站迎来新生。引丹渠11个水电站总装机达到28100千瓦,年发电1亿千瓦时,年创收3000多万元,引丹局职工月均工资超过了3000元。

  最让熊化国引以为豪的是,2009年12月,总投资2.86亿元的引丹灌区利用法国开发署贷款小水电站打捆项目审批的中外15个文本全部到手。这个一水多用、梯级开发、连锁效益的项目,也是襄阳市利用外国贷款最大的一笔。

  艰苦创业12年,引丹渠这条鄂北群众的“生命之渠”重现光芒,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熊化国也因此被群众称为“生命之渠”的守望者。

  “要通过市场化经营,盘活灌区的生态资源,让老百姓共享绿色成果,吃上生态饭。”如今,熊化国虽已离开引丹工程,但他仍惦记着引丹渠的事儿。按照规划,引丹渠将建成百里花廊和千亩苗圃基地。

  汩汩清水流淌在鄂北大地。去年8月,熊化国被评为“中国好人”。

责任编辑:高雅

上面就是农业人物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好人”熊化国:一片丹心在丹渠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的相关信息请关注农业人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