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人”13年打造“海洋牧场”

农业分类信息网(qiu-wang.com)以下是农业人物为大家提供的“耕海人”13年打造“海洋牧场”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报见习记者 周艺珣 本报记者 张蕾

  他曾当选“2015年度十大海洋人物”,凭借满腔热忱,令一度濒临荒漠化的祥云湾变身为美丽富饶的“海洋牧场”;他耕海13载,倾其所有,最终收获了影响世界、填补国内空白的“泥沙质人工藻礁生态系统建设”技术;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国海洋大学教科书《海洋恢复生态学》,其专著《中国北方海洋生态恢复技术与应用研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他就是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海。

  近日,记者随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海疆生态行”采访团来到河北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目睹了这位“耕海人”用13年打造出的“海洋牧场”奇迹。

  张振海修复的“海洋牧场”坐落在祥云岛附近的祥云湾。近年来,受填海造田、船用油料泄漏、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偷排等影响,渤海近海水质退化严重,祥云湾也受到牵连。此情此景,让张振海不禁陷入思考:“面对哺育着人类的大海,我能干些什么?”最终,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发荒岛,修复海洋生态。

  在“海洋牧场”展厅的大屏幕上,正在上演梦幻般的海底森林风光片:各种藻类随着水流有节奏地摆动,大小鱼儿自由自在地穿梭在藻林,处处生机勃勃……很快,画面切换到了13年前的景象,画风急转直下,只见沙石遍地,寸草不生,海底一片死寂。

  强烈的今昔对比是对张振海13年来努力的充分肯定。这些喜人的成果得益于他开创的“泥沙质人工藻礁生态系统”——以投礁的形式为海洋生物建立家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唐学玺认为,这项科研成果是渤海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复制并供国际同行借鉴。

  据张振海介绍,6米以下、20米以上水深的地方是海洋修复中最重要的地带,在该地带投礁让藻类附着,不仅能够集聚魁蚶、石斑鱼等生物,藻类生长和滤食性鱼类生产还会减少氮磷污染,底栖贝类又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悬浮物及藻类,净化水体,“自然而然地就依靠食物链打造出一条良性生态链”。

  就这样,经过13年耕耘,这片曾经海底荒漠化严重的海域,局部复活了海底藻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谈到以后的打算,张振海表示,要继续以科技创新作为示范引领来振兴渤海。“治理渤海,任重而道远。我们先做起来,然后再逐步引导更多的渔民、转型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渤海的修复治理和转产转业,从而拉动一个新的业态。”(本报见习记者 周艺珣 本报记者 张蕾)

责任编辑:朱瑞

上面就是农业人物为大家带来的:“耕海人”13年打造“海洋牧场”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的相关信息请关注农业人物分类。